WOMEN 我們都承受了以父為名的傷
圖/文 : 何彥廷 諮商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大家好,今天來分享個短短的生活心得~
前些時候,我跟一些女性朋友重新聊起父權壓迫的話題。
我們有一個一致的感受是,不論哪個性別,在這個話題底下都蠻無力的,也蠻憤怒的。
在以前,有時候我們會檢討受害者。
「那是你不夠努力啊,不夠適應這個社會啊!你要求這些很不知足~」
「啊這社會本來就是這樣,你何必想這麼多?」
在現在,有時候我們試著標定加害者,來保護自己。
「都是你們這些男性權力壓迫我們,這世界對我們是不公平的。」
「你們真的要被重新教育,不要用落後的思想去限制我們。」
在一些日常的互動片段當中,
我們都曾經感受到不同性別族群之間的撕裂。
在那些厭女 / 厭男文化以及女拳主義 / 父權暴力的指控,其實也同樣地正在讓彼此的受傷循環著。
而在對立的情境下,或許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將對方推上了代罪羔羊的位置。
聊著聊著,我們發現到一件事,我們很容易討論在制度下的「我們」,
但會不會我們都忘記了在這個權力壓迫與爭奪的受傷背後,我們所面對的是父權的「制度」,
這件事,會讓我想起我不斷提醒自己的治療理念,
就是不僅要面對心裡的傷,同時也要關注著集體的傷。
有些時候,我們其實會忽略或是否認了這些傷一直流動在你我之間,
性別刻板印象,讓我們要「獲得」某個位置可能會遇到阻礙以及困難,
同時,性別刻板印象也讓我們必須「維持」某個位置,卻是充滿了不得已跟不容易。
在過去的心理工作上,會發現關於性別的「文化傳承」在不同的家庭下有著很不同的樣貌,
然而不同家庭文化都會有一個對於各種性別光譜的版本。
在這裡頭,我們也不只是內化了一種性別印象。
就像我們不會只是被教育身為「男性」是怎樣,
在過程中我們也會被教育要認識到「女性」是怎樣,而我們要如何「互動」。
但是,我們從小跟著不同性別光譜的人互動當中,也會認同了不同人的氣質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所以反而在我們的心靈世界當中,並不會只有一種性別氣質的成分,這些氣質常常是以非常多元的色彩存在在我們心中的。
這裡有時候就會遇到一些心理困擾,因為我們所被「教育」的以及我們所「內化」的氣質不一定是一致的,甚至是會衝突的。
以我自己來說,我還記得在某段求學時期,
我漸漸地認識到越來越多元的可能性後,我也開始關注自己同時具備的剛強面跟陰柔面,
但接下來的故事發展,我反而變得在兩性互相攻擊的情境下,產生了一種被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的感覺,
是隨著慢慢整合的過程,才讓自己待在這樣的情境下漸漸地不那麼為難。
在心理治療工作上,也會發現不同來談的夥伴面對自己心中不同的「部分自我」有時也會互相衝突,
好像在心中就有一場「性別之戰」。
這場從心理世界搬演到社會現實的「性別大戰」,常常在不同的角落上演著…
一直以來我對這件事情總是充滿了好奇,也期待能夠和身邊的人一起去找到合作的解方,
所以在心理治療工作上,我也期待能陪伴每一位來到我面前的你們,
在內心的性別大戰當中能夠讓自我倖存下來,慢慢找到不同部分的自己可以整合的可能。
而在社會上的性別大戰當中,能夠照顧好自己,將更多性別光譜的人納入,成為相互尊重的合作夥伴。
不曉得,大家有沒有關於你們性別光譜的故事呢?
參考資料
彥廷心理師與友人的閒談之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