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與它的產地
圖/文 : 洪子琁 臨床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當我說自己是心理師時,對方有時會問我:「那你會解夢嗎?」
我會不會解夢,在這裡先賣個關子。先來討論看看,「夢」究竟是什麼呢?
夢,是發生在睡眠期間的特殊意識狀態。
當人作夢時,會出現特定的知覺、思考、情緒、影像、情節。即使超乎常理和邏輯,夢境看起來還是栩栩如生,就像是發生在現實世界一樣。
睡覺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事呢?為了瞭解這件事,研究者利用腦造影技術來測量睡眠期間的腦波反應。之後發現,在睡覺的時候,人的腦波會呈現系統性的週期變化。
我們可以依據腦波形態,將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(REM)和非快速動眼期(NREM)。
在非快速動眼期(NREM),人會慢慢從淺眠進入熟睡狀態。在這段期間,除了心跳變慢、呼吸趨緩、肌肉放鬆、體溫下降之外,腦波也會有不同的變化。這段期間大概佔睡眠時間的70~75%,夢境比較少在這時候出現。
而在快速動眼期(REM),人雖然處在睡眠狀態,但眼球會快速移動,腦波和生理反應也接近清醒時的狀態。這段期間大概佔睡眠時間的20~25%,而我們所記得的夢境,大部份是發生在這個時期。
這樣的睡眠循環,一晚大概會出現4~6次。因此,不論記不記得,其實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做夢。
躺上床,閉上眼睛後,我們的大腦沒有關機,還是持續在工作,編織出與清醒時分不同的經驗。
那麼,我們為什麼要做夢呢?
有關於夢境的功用,就期待下一篇囉。
【參考文獻】
臺大心理系、梁庚辰(2018)。心理學:身體、心靈與文化的整合。臺北市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Aserinsky, E., & Kleitman, N. (1953).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tility,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, during sleep. Science, 118(3062), 273-274.
Davis, H., Davis, P. A., Loomis, A. L., Harvey, E. N., & Hobart, G. (1937). Changes in human brain potentials during the onset of sleep. Science, 86(2237), 448-450.
圖片來源:Canva、Flat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