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諮商筆記 ≠ 心理諮商?
圖/文 : 洪子琁 臨床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最近,有位知名網紅開設「諮商筆記」線上課程,希望能分享心理學知識和實作技巧,來讓課程學員學習自我覺察,以達到自我療癒。
課程訊息發佈後,許多心理同行跳出來說明:這樣的線上課程並不能取代心理諮商。其實,就連這門線上課程的介紹頁面,都有這樣的說明。
這件事情是真的。因為心理諮商所提供的,不只是理論和技巧。
心理諮商,其實是個沉浸式的體驗服務。
心理師做的是,在保障個案安全的前提下,提供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,讓個案得到滋養和療癒。
要協助個案改善心理健康,心理師自然需要精通心理諮商理論和實作技巧。當我們瞭解人為何苦惱以及該如何度過時,才能將這樣的知識帶給個案。
然而,要讓心理諮商產生效果,光是說明理論和引導實作是不夠的。在許多心理諮商的療效研究文獻中,已經發現真正能帶給個案療癒的,其實是「治療性關係」(therapeutic relationship)。
是心理師和個案之間信任、溫暖、真誠、安全的關係,帶來了改變。
要營造出有療效的治療性關係,心理師要做很多事情。
像是,在個案走進治療所之前,就要準備好一間讓人感到舒適溫暖的諮商室,細心地調整好座椅位置、空間擺設、燈光溫度,讓個案能夠在安全的氣氛中開始心理諮商的旅程。
像是,當個案走進諮商室,兩人開始互動後,心理師要能夠以溫暖、同理、接納、開放的態度來傾聽並回應個案。心理諮商並不是心理師單向地傳遞正確美好的人生,而是在諮商室中形成一處安全的空間,來承接個案帶來的形形色色煩惱。
像是,在個案提出需求後,心理師要能夠針對個案的需要來客製化療程,並在諮商過程中提供即時性的回饋。每個人的性格與成長經驗都不同,適合的技巧也略有差異。因此當心理師可以在旁即時介入並適當調整的話,知識與技巧便能更精準地幫助到個案。
像是,在整個心理諮商的療程中,心理師都會以個案福祉為最高考量,盡力維護個案的安全和隱私。心理諮商的旅程帶有未知和挑戰,心理師承諾自己以最大的努力去回應,直到治療關係結束為止。
人生困境中,沒有誰是誰的學長姐。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旅途都是不同的,就像是在爬山那樣。
心理師和個案就像是兩個在爬山的人,有自己的山要爬,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面對。
不過,當心理師爬著自己的山,看向個案那座山時,或許可以幫忙個案看見新的道路、可以休息的空地、或是即將發生危險的地方。
即使山頂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抵達,但我們可以爬得更有效率,爬得更開心。
心理師做的,便是以同行者的身份,陪著個案走一段路。
另外,我們也知道,有許多人希望能夠接觸心理諮商服務,但卻因為擔心價格或適合度而卻步。
因此,本所整理出了台灣現有的心理諮商資源,網址如下:
https://reurl.cc/eWpYqL
心理師們所求無他,無非就是希望所有想要得到幫助的人,都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協助。
【參考文獻】
1. Lambert, M. J., Bergin, A. E., & Garfield, S. L. (1994).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. Encyclopedia of psychotherapy, 1, 709-714.
2. 臨床心理師倫理準則與行為規範
3. 在諮商室待了100個100小時的心理師們
圖片來源:修改自嘖嘖zecze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