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出孩子的心理韌度/復原力 (resilience)
圖/文:吳家昀 臨床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◎什麼是"Resilience"?
養育快樂、強壯、能夠成功應對生活挑戰的孩子,是全球普遍的育兒目標,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具有高度的"Resilience";這個詞有許多種翻譯,最常聽到的是 #復原力 或 #心理韌度,被定義為「成功適應挑戰(任何對自身功能、生存或未來發展的威脅)的能力」。簡言之,就是從壓力、挑戰、或意外情況中恢復與輕鬆調節自身的能力。
◎提高孩子心理韌度的原則
#重塑對兒童青少年壓力的看法:
身為家長,你可能對孩子面臨的問題數量和類型感到不知所措、心疼且不平;有時候你也會認為這些問題相較大人的壓力顯得微不足道,而難以展現同理心。停下來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,嘗試將每個問題視為機會,幫助孩子練習與熟悉既有的因應技巧、發展新的因應策略,並提高他們對處理困難情況的容忍度。
#管理緊急壓力反應:
當我們心煩意亂時,無法有效解決問題,所以必須先冷靜下來。進行腹式呼吸,或在適當休息後重新審視問題。很多人誤以為必須立即採取行動,直到問題解決前都無法休息;然而休息或刻意讓自己情緒平穩下來,與忽視問題是不同的。
#重新建構想法:
負向的思維模式會干擾我們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通常,改變我們的想法可以幫助問題解決,或騰出精神和情感餘力,來因應無法解決的問題。問問自己:有什麼方法能將這個困難視為「可以學習或得到成長的經歷」?能把「自己的情緒」vs「事實」分開來看嗎?如果從「我還能做什麼來改變這件事」轉換成「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彼此好受一些」呢?
#聚焦在可控的事情上:
有時候我們可能試圖解決「不屬於自己」的問題而不自覺。大多數情況下,我們能控制的是:自己的情緒、反應、如何待人處事、自身職業道德和態度、與價值觀相符的行為。他人的情緒/想法/行為/期望/道德/態度/價值觀/選擇,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。幫助孩子看清他人或情境的界限,讓他們在可控範圍內做出更積極的選擇。
#尋求支援:
幫助孩子在遇到大問題而無法處理時,學會問自己:我可以找誰討論?誰能在壓力管理上幫助我、重塑我的想法,或讓我接受無法控制的事?誰能陪我想辦法解決問題?這些問題的答案,在不同情境和時機下,可以且也應該是不同的人。這也能讓孩子感受到「尋求協助」是很正常的,讓他們往後建立健康的關係模式。
◎與孩子一同練習
當我們仍在想辦法處理自己的問題時,指導孩子提升心理韌度可能令人卻步。幸運的是,這也是家長能夠一起學習的機會,並可拉近親子關係,幫助彼此成為更有心理韌度的人。
◎參考資料:
Masten, A. S. (2018). Resili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: Past, present, and promise.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& Review, 10(1), 12-31.
Masten, A. S., & Barnes, A. J. (2018). Resilience in children: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. Children, 5(7), 98.
Mezulis, A., & Nicolai, K. (2022, March 8). How to Raise Resilient Kids. Psychology Today. Retrieved June 7, 2022, from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intl/blog/whats-parent-do/202203/how-raise-resilient-kids
Tso, W. W., Wong, R. S., Tung, K. T., Rao, N., Fu, K. W., Yam, J., ... & Wong, I. C. (2020).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during the COVID-19 pandemic. European child & adolescent psychiatry, 1-1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