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:00-21:00|預約制

自我肯定技巧-非防衛性溝通

圖/文 : 錢映融 臨床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
        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──說來簡單,但實際上並不容易。

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可能遇到兩難,有時候我們想依照自己的意願做事,但其他人卻期待我們照他的想法做事,甚至試圖控制我們。

當我們的行為不符合對方期望時,對方可能會用質疑、指責、威脅或示弱等方式,讓我們感到焦慮不安、內疚與自我懷疑,而我們可能不自覺採取「防衛」的態度──包括反駁、否認、解釋自己的行為,或反過來攻擊對方。

這種防衛性的回應像是:

「我才沒有/才不是你說的那樣」

「我只是因為...」

「你為什麼總是...」

「你能不能改變?不要老是...」

例如:阿倫跟父母之間經常出現衝突,開始工作後,阿倫想要搬出去住,母親卻不贊同地說:「你的薪水那麼少,還要搬出去住?你做事不要總是不經大腦!」

聽到母親話中的批評與貶低,阿倫立刻陷入防衛模式,氣憤地表示:「我是考慮過的,並不是不經大腦!你為什麼總是不支持我的決定!」

於是母親開始細數阿倫過去做過的錯誤決定,而阿倫只能不斷反駁,或是反唇相譏,或是憤而離去。

當溝通陷入「攻擊/防衛」的循環,往往以沮喪、憤怒或是內疚收場。

當我們針對攻擊做出反擊,等於促使這個模式持續下去,邀請對方繼續進攻。

想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我們可以練習在面對批評時,不以否認、辯解,或針鋒相對的指責來回應,而是採用非防衛性的溝通。

當我們開始採用非防衛性的溝通,一開始會感覺不習慣,甚至感到焦慮,因為彼此間的互動,不再是過去熟悉的「攻擊/防衛」模式。然而,唯有當我們先跨出第一步,才能停止這種互相傷害的循環。

停止自動化的防衛與攻擊,讓自己在溝通時不被焦慮、憤怒、內疚等情緒掌控,不隨著對方起舞,便是掌握自主權的第一步。


參考資料:

曼紐爾.J.史密斯(2016)。我說不,沒有對不起誰。臺北市:寶瓶文化。

蘇珊.佛沃、唐娜.費瑟(2017)。母愛創傷。臺北市:寶瓶文化。


圖/文:#錢映融臨床心理師 

 #山曉心理治療所 

 🏠 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-8 

📍 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

☎️  0978-150-785

#自我肯定技巧 #非防衛性溝通

更多心理衛教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