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:00-21:00|預約制

家庭的訊息與束縛

錢映融臨床心理師 /山曉心理治療所

        為人父母者,都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,成為一個堅強、獨立而有能力的人;然而隱藏在父母#內心的小孩,卻也希望他們的孩子仍然脆弱,依附於他們、需要他們,並且順從他們。

        父母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身邊,並不表示他們就是「壞」父母,每個人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小孩,渴望佔有並抗拒改變。只是我們期盼父母盡可能選擇成熟的一面,支持孩子的獨立。

        父母內在的這兩種力量會有不同程度的消長,並且傳遞給子女不同的訊息。有些訊息能幫助子女成長、適應這個社會,但其中也有些訊息,則是父母內心的小孩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提出,這會使子女在發展成獨立個體的過程中受到束縛。

        請閱讀以下訊息,並在引起你共鳴的項目前打勾,請注意,這些訊息不一定是透過語言傳達,父母可能只是在對你不滿時表達出特定的行為(如:嘆氣、輕蔑的眼神、沉默不語)便能傳遞這類訊息。

綜觀這些訊息,你會發現是在貶低你、維持他的權威、推卸他本該扛起的責任,強調的多半都是「你對他」的義務,卻很少強調「你對自己」的責任,更遑論引導你走向獨立自主。

        若你在閱讀時感到熟悉,甚至出現父母的聲音與表情,或許這類訊息在你的體內流動已久,同時也設定了你隨之而來一連串的反應或感受(例如:想到父母的反應便感到有罪惡感、難過、煩躁、害怕)。為了解除這些訊息的束縛,辨識出這些訊息的影響力便是關鍵的一步。

* 請想想看,這些訊息是怎麼影響你的情緒和行為,以及你一直以來是如何回應父母的這些訊息?是否總是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呢?


參考資料:

Howard M. Halper(1994)。割斷臍帶做大人:孝順父母,也勇敢地創造自己。臺北市:遠流。

蘇珊.佛沃、克雷格.巴克(2003)。父母會傷人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
蘇珊.佛沃、唐娜.費瑟(2017)。母愛創傷。臺北市:寶瓶文化。

圖/文:#錢映融臨床心理師 

 #山曉心理治療所 

 🏠 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-8 

📍 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

☎️  0978-150-785

#原生家庭 #內心的小孩

更多心理衛教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