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依附理論看懂戀愛關係

林映廷 臨床心理師/山曉心理治療所
依附關係理論由John Bowlby在1960年代提出,後續Mary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的實驗,觀察嬰兒的分離反應,了解嬰兒與母親間的依附關係,以及情緒行為模式發展。研究發現,照顧者的回應方式和態度,逐漸形塑嬰兒自我價值、對他人和世界的看法,初步形塑嬰兒未來與建立關係的基礎模式。後續學者深化此研究,將嬰兒依附大致分為四種模式,分別是安全、焦慮,以及逃避、混亂依附。
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家如Shaver等人,將其應用於成人關係,研究指出,與照顧者早期的互動經驗,可能影響我們面對關係衝突的方式、親密關係的期望。
心理師想對你說
依附型態是可能改變的,焦慮和逃避依附都有可能因某些良好穩定的人際經驗,而逐漸轉變成安全依附。
無論何種依附關係,可透過探索和了解自己與伴侶的戀愛依附模式,重建較合適的互動模式。
尋求專業協助,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與親密關係需求,做出改變,發展穩定健康的愛情關係。

<<依附風格測量>>
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人際依附風格量表(https://www.tip.org.tw/evaluatefree11)、愛情依戀量表(https://www.tip.org.tw/aabti)
參考資料
1.Mikulincer, M., & Shaver, P. R. (2018). Attachment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relationship dynamics and functioning.
2.gonsalves, K. (2021, September 9). What Is Your Attachment Style? Attachment Theory, Explained. Mbgrelationships. https://www.mindbodygreen.com/articles/attachment-theory-and-the-4-attachment-styles
3. Simpson, J. A., & Rholes, W. S. (2017). Adult attachment, stress,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.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, 13, 19-24.